镇海楼的起源
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俯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气象万千。
镇海楼的西侧,是刚介绍过的古城墙,东侧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料。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来广川州上任的官员唱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东晋元兴初期(402~404年)、吴隐之为广州刺吏。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时,听了这个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特地酌易水饮并写诗一首,云:“古人云此水,一款()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以诗明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1963年移于此。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1840年和1856年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武器。鸦片战争失败后,这些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这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狰狞面目与色厉内荏的本质。
五层楼顶层高悬着一个“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以兵部上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 “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五层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陈列着广州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共4000余年的历史文物。一楼容千载,两眼通古今。那一片片先人留下的粗糙石器,那一件件斑驳陆离的铜器和古陶瓷,还有发黄的历史文献和照片,让人们了解2000多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历史。
五层楼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次,1996年10月和五羊石像一起以“穗石祥楼”之名被评为广州旅游十大美景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陈列已不能满足需求,广州市政府拨专款在楼的东侧兴建了一座二层的古建筑。这座新陈列室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和五层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那蓝天、那白云、那红花、那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怎不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吟咏不绝的镇海楼|西楼
郭海燕
绿树参天、古迹众多的越秀山,是广州的宝山。越秀山上有一座气宇非凡的六百多年古建筑,名叫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明朝洪武年间,镇海楼建成后,便立即名冠全城,人人争看这座造型独特又很有气势的五层楼阁,这座楼的风貌,如同它高悬在五层楼顶正面横匾上的名字“镇海楼”一样,威风凛凛,雄镇海疆。漂洋过海来的外国商船,远远望到矗立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道到了广州。
清代,镇海楼以“镇海层楼”名入羊城八景之列。新中国成立后,1986年以“越秀层楼”列入羊城新八景。广州历史文化古迹的明珠――镇海楼,成为广州一张耀眼的名片,乃广州传统中轴线的起点与最高点。镇海楼虽然只有五层,但在高高的越秀山上,这座近30米高的楼阁,确是明清时广州最高的建筑。它雄踞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造型雄伟。游人沿山路而上,抬头远望山顶上绿林间昂扬露出的镇海楼,颇有屹立城垣、耸峙云霄之感。登临放目,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古时更是可见南面珠江水波荡漾,浩瀚接天,极是壮观。诚然珠江并不是海,但明朝时的珠江也至少仍有1000米宽,看去像是一片宽阔的海面,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面辽阔的珠江被称为“海”,广州人向来把过珠江称作“过海”,把望江称作“望海”,镇海楼的“海”字就是这样来的,而用“海”字命名,更能体现它的豪雄气!C髂┣宄酢傲肽先大家”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传神描绘道:“四楼(广州四大名楼)为镇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镇海楼始建于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当时出镇广东的明朝大将永嘉侯朱亮祖到了广州后,发现城池“低隘”,北城没有城濠(护城河),不利防守,于是“上疏请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以扩之。于是后倚越秀前俯珠江……又筑镇海楼以壮观瞻也。”(黄节《重修镇海楼记》),皇上接报立刻准奏。朱亮祖遂把宋代东、西、中三城合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处修建了这座五层城楼,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以后此楼数次重修。民国17年(1928)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砌筑的外墙的外墙基本是明朝旧物。
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朱亮祖作战骁勇,然而笃信风水,据王临亨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著《粤剑篇》记载,“有言会城地脉自西北诸山来凝结于此,盖王气所聚也,故作高楼镇压之。”相传有风水先生告诉朱亮祖,越秀山环山面水,眺望浩瀚大海,“形势雄大,有偏霸之象”,是可出现王者的地脉所在。如今海面已是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若这“王气”继续上升,明朝的江山社稷就岌岌可危了。朱亮祖听得此言,不敢怠慢,赶紧修奏章星夜派人上报朝廷。朱元璋看了奏章深以为然,立即诏令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一座城楼,以镇压这股“紫云黄气之异者”。这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由此可看出粤中百姓对镇海楼的尊崇。
镇海楼是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多层楼阁式建筑,其外观的奇特之处是“楼成塔状,塔似楼形”,一座楼却有塔的风貌。楼阁坐北向南,高28米,首层阔31米、深16米,山墙厚达3.9米,首层与二层的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才是砖墙,仅看此用料就让人平添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整座建筑呈长方形,五层楼阁,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五层,层层飞檐翘角,以绿琉璃瓦覆盖,屋脊上装饰有石湾彩釉鳌鱼,楼身各层有平座腰檐,状甚似塔。红墙的稳重端庄与绿瓦的反光灵动,构成了视觉上非常和谐的对立统一。广州博物馆就设在镇海楼里,至今已有90年历史(见《解读广州历史的广州博物馆》条。气度恢宏而又庄严稳重的古建筑镇海楼,就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智者,引领踏山穿林而来寻访历史风云的现代人走进斑斓的历史长廊,品鉴古今。
镇海楼建成后长达六百多年的时光里,由于战争、自然与人为等原因,屡遭劫难几度废兴,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维修,均按“规制如旧,而宏伟壮丽视旧有加”(见镇海楼西侧《镇海楼记》石碑铭文)。如今的镇海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受到悉心保护。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登高送目最易心生感慨,诗文以名胜而生,名胜以诗文而扬,已成为一种中国文学传统。岭南的名胜古迹镇海楼,自是诗人最好的创作素材,数百年来,数不胜数的诗家、名人为它挥毫纵墨,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与楹联。咏镇海楼的名联中,要数下面这副挂在五层楼顶“镇海楼”横匾两侧的楹联最是脍炙人口: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何其气势雄浑,沉郁苍劲!历史的兴亡与深沉的感慨,予人“英雄泪”的强烈感染力。此联为晚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所撰。彭玉麟以刚直俭朴出名,肩负抵御外侮重任的他站在镇海楼上,凭栏怀古,看剑伤今,不禁英雄相惜,挥笔写下此联。也有人疑是他的幕僚李棣华代笔,而多数评家无不感叹:是有“目空今古”的统帅胸怀,才会发出“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的怀古伤今叹息。
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中华民国政要人物胡汉民,也为镇海楼题写楹联,挂在五层顶楼正面: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望,白云犹是汉时秋。
清康熙年间,檀萃著《楚庭稗珠录》曾举出咏镇海楼的一些警句,如明代广州诗人黎民表的“地转青山开越井,天悬流水下”;明代诗人梁有誉的“星斗暮悬溟海树,烟霞秋断越山钟”;明末清初陈恭尹的“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檀萃最赞赏的是明代诗人欧大任的七律《镇海楼》,说其诗句“气韵沉雄,固当以此章擅场矣”。诗云:
一望河山感慨中,苍苍平楚入长空。
石门北去通秦塞,肄水南来绕汉宫。
虚槛松声沉暝壑,极天秋色送征鸿。
朔南尽是尧封地,愁听樵苏说霸功。
为镇海楼题写诗词楹联的历史名人还有张之洞、康有为、汪兆镛、丘逢甲、屈大均、黄节、廖仲恺等人,当代诗人为镇海楼所题的优秀作品也很多。十余年前广州博物馆编辑出版了古今诗人咏镇海楼诗词集,收入历代题写镇海楼的优秀作品,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情怀动人,意蕴深远,令人读之感奋。□
2022福州中秋去哪里赏月九大赏月最佳地点
在福州有哪些赏月的最佳地点推荐呢?就快要到中秋佳节了,这个时候适合前去游玩赏月,在福州有不少非常适合赏月的好去处,接下来就为小伙伴们详细介绍一下吧!快来看看吧!
1、闽江夜游
闽江夜色之美,闻名榕城,中秋赏月绝佳地,闽江当然占一位。。
中秋假期(9月9日-9月11日),闽江游还准备了精彩的活动。点茶品茗、赏画听曲、投壶博饼......让你在游船之中,就可体验宋朝的夜生活。
登船地点:闽江游台江码头
联系电话:968907
2、内河游
和家人好友同乘,泛舟河上,谈天说地,赏两岸美景,观水里月,望空中月,感受一桨摇动水中银辉的无尽美好夜。
内河游船
登船地点:白马河游船、光明港公园、晋安河-游船码头
游船时间:19:00-21:00
联系方式:0591-968933
3、鼓岭旅游度假区
古时,赏月是文人最爱的雅事之一。如今,如果也想感受一回中秋月色,那么鼓岭便是不错的去处。在海拔800多米的山上,细看万家灯火,抬头便是清风明月。在这幽静雅致的景色中,与明月对饮,别有一番韵味。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X192
运营时间(9月1日-10月8日):
1.下院公交总站首班发车时间8:00,末班发车时间16:30(周末及节假日视客流情况延长加班车辆)。
2.柳杉王公园停车场首班发车时间9:00,末班发车时间17:30(周末及节假日视客流情况延长加班车辆)。
*上午8点至11点和下午15点至17点由原来1小时改为半小时发车班次(遇客流高峰时段,满座即发车)。
4、乌山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位列“三山”之首,海拔84米的乌山,从唐代开始就是文人骚客们的登高赏月胜地。站在观景亭上,一轮明月高悬,乌塔白塔灯光亮起,一黄一白的两座灯塔在夜色中美得格外瞩目。
5、镇海楼
镇海楼作为福州古城的最高点,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华灯初上,登上镇海楼,西可望西湖,南可望“两山”,福州中心城区的夜色尽收眼底。
6、三坊七巷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至亲挚友,相约三坊七巷。听坊巷间传来袅袅曲音,抬头望一轮明月高悬。如此诗情画意的景象,不与所爱之人共享,岂不可惜?
7、上下杭
三捷河畔,皓月当空,古厝、古桥、古树在光影映照下,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的水乡画卷。漫步其中,好似进入时空隧道,梦回百年上下杭。
8、摘星者营地
幕天席地,山风、野餐、好友......无需繁琐的装备,在摘星者营地,只需要带上美食和好心情,就能轻松收获快乐。
地址:福州市闽清县123县道九野小镇
小提示:营地提供免费停车场;配备淋浴房,提供沐浴露洗发水及吹风机;可以带宠物,过夜带宠物需咨询“Starpicker摘星者”微信公众号客服。
9、千江月农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2万平方米的大草坪就是千江月农场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让它成为了福州最早的网红露营地。和家人一起在帐篷之中,伴着晚风,静享天上明圆,人间团圆。
地址:福州市永泰县塘前乡大樟村65号
联系方式:0591-24522141
小提示:营地提供所有厨具餐具和露营设备,只需自备食材。